在馬來西亞,每逢節慶如開齋節(Hari Raya)、農曆新年、

屠妖節(Deepavali)或聖誕節,節慶禮品市場都是重要的銷售時機。

然而,許多外國品牌(包括臺灣企業)往往以「通用型設計」應對所有族群,

錯失了展現文化共鳴與市場細分的關鍵機會。

 

1. 包裝設計不只是視覺美感,更是文化語言
-根據馬來西亞競爭委員會(MyCC)發布的《食品行業市場評估報告》(2020),

食品企業通常會根據節慶調整其包裝設計、吉祥物、標語、符號與配色,以吸引目標族群的消費者。

資料來源:MyCC,Market Review on Food Sector,2020,第61頁
 

例如,知名餅乾品牌 Julie’s 每年針對不同節慶推出對應包裝:
- 開齋節禮盒多使用綠色主調,搭配 ketupat(馬來糯米粽)、

伊斯蘭幾何圖樣與傳統木屋(rumah kampung)意象;
- 農曆新年則採用紅金配色、年獸、錦鯉、桃花與十二生肖等華人喜慶符號。
 

根據其母公司 Perfect Food Manufacturing 2022 年財報,

節慶商品在第二季度的銷售佔比高達 40%,顯示差異化包裝能有效刺激消費。

圖片來源:Wood Corporate Gift

 

2. 設計未區隔,品牌可能面臨文化落差
未針對不同節慶與文化族群做出區隔

品牌可能被視為「缺乏文化敏感度」,導致消費者流失或品牌形象下滑。

此外,市場回饋也顯示,統一設計常導致節慶行銷轉換率偏低,影響整體投資報酬率。

 

3. 給臺灣企業的提示
若您是食品、茶品、美妝或生活風格品牌,欲進軍馬來西亞的禮品市場,請特別注意以下設計建議:
- 農曆新年禮盒:建議融入財神、春聯、生肖等元素,配色以紅金為主
- 開齋節禮盒:建議使用綠色系,搭配 ketupat、月牙星、清真寺或馬來木屋意象
- 禁忌提醒:穆斯林禮盒包裝中應避免出現豬、狗等動物形象,以免引發反感或爭議。

 

4. 設計是文化的橋梁
馬來西亞的節慶禮盒市場不僅是產品的競爭,更是對文化理解深度的比拚。

善用包裝設計與在地文化連結,才能在多元社會中贏得消費者的認同與青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