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越南市場很有潛力!」

這句話,台灣企業近年聽了不下百次。


但「哪一個越南」?這個問題,卻鮮少有人真正回答。

從河內到胡志明,從工業新區到海邊城市,每個省市的越南,都有不同的節奏、邏輯與機會。

對於想要長期經營的台灣投資人而言,理解這種差異,不只是效率問題,更可能是成敗關鍵。

圖檔來源:verygoodmaps

 

北中南的經濟地景,各有不同溫度
越南國土狹長,從北到南跨越多個氣候與文化帶,這種地理結構造成了明顯的區域經濟分化。
 

北部以河內為核心

政治與國營經濟主導,辦事風格講究制度與流程;
部如峴港逐步發展觀光與創新產業,潛力大但基礎建設尚在擴建中;
 

南部則以胡志明為中心

民間經濟活躍、外資密集、供應鏈成熟,但人力競爭也相對激烈。
在越南,選擇落腳地點本身就是一種策略選擇。

 

忽略區域差異,等於放棄精準掌握市場的機會。

 

越南的地方政府,比你想像中更有權力
雖然是單一制國家,但越南的行政分權程度遠超預期。

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投資促進中心(IPC),審核速度、招商誘因、服務態度往往差異極大。
以外資投資為例,同樣是土地租賃與建廠申請,

在胡志明可能需要 3–4 週等待文件核准,但在鄰近的隆安省,只需 1 週就可完成流程。

巴地頭頓提供稅務優惠較多,而平陽則以完善基礎建設與工業區吸引投資。

這些微小的差異,對於成本與時程的影響卻可能非常大。

 

消費者行為與品牌偏好也高度地域化
若你想進軍越南的內需市場,區域差異同樣不可忽視。

胡志明市的年輕人熱衷外送、快時尚與社群行銷;

河內消費者偏好品牌背書與口碑傳播;

中部城市對價格更為敏感,對地產品有強烈認同感。

 

在地化,不是選項,而是基本條件
真正成功的投資者,會在策略上預設這些差異。

他們參與多個地區的實地考察,設立區域負責人團隊,

甚至為不同省市設計不同的品牌溝通方式與招聘方案。
這不只是適應,

更是一種尊重——對市場的尊重、對文化的理解、對商業現實的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