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一位台灣商人與越南夥伴共進晚餐時,

他可能預期的是一場禮貌性的交談,

一些佳餚,最後或許來一杯小酒作結。

但在越南,這樣的晚宴往往只是開始——真正的談判,

可能是在一桌美食、笑聲與一輪又一輪的啤酒或米酒中展開的。

 

在越南,喝酒不僅是一種社交活動,更是建立商業關係的重要方式。

與台灣相比,台灣的商業晚宴多半較為正式、有時間限制,

並不會太過放縱;而越南的商業文化則高度重視下班後的聚餐與飲酒應酬

對於想要在越南投資的台灣企業來說,了解這種文化,

不只是禮貌,更有可能是促成合作的關鍵

圖片來源:外網

越式商業晚宴:生意是「喝」出來的,不只是談出來的
在越南,社交與飲酒是建立信任的重要過程。

在傳統產業如建築、房地產、物流與製造業中,

商業夥伴在正式簽約前,常會一起外出聚餐喝酒。

這些聚會通常在熱鬧的餐廳舉行,

桌上擺滿啤酒塔、各式海鮮與共食佳餚,

耳邊則響起一聲聲「一、二、三,乾!」。

(越語:「M?t, hai, ba, do!」)

 

那麼,為什麼喝酒這麼重要?

在越南文化中,

做生意不僅是交易,更是建立關係與信任。

邏輯是這樣的:如果我能信任你與我一起喝酒,

我也能信任你在生意上與我合作。

對方會觀察你在非正式場合的真實樣貌

是否真誠?友善?有義氣?懂分寸?

很多時候,真正的談判內容是在第三、第四杯之後才開始的。

這時彼此會卸下心防,講出真正的想法,

甚至進一步達成共識。這也是建立互信的時機。

 

台式商業應酬:專業至上、節制為先
相較之下,台灣的商業晚宴通常較為節制與專業。

雖然偶爾也會小酌一番,但工作與娛樂之間界線明確。

飲酒是場合的點綴,而不是主軸。

大部分商業合作的核心仍在於會議室裡的談判與合約,

而非深夜卡拉OK的歡唱。

 

在台灣,效率與專業常被視為首要原則。

許多台灣商人可能對越南式的頻繁飲酒感到不自在,

甚至認為這樣會妨礙工作效率。但對越南夥伴來說,

這正是「做人」「做事」結合的方式。

 

圖片來源:外網

衝突?還是機會?
對於想拓展越南市場的台灣企業來說,

這種文化差異不應視為障礙,而是深化當地連結的機會。

以下是幾點小提醒:

準備好長時間的晚宴。 在越南,

一場商業聚餐可能會持續數小時,並伴隨多輪飲酒。

 

不要直接拒絕敬酒。 若不能飲酒,事前說明是禮貌之舉。

有時也可以由團隊中的其他人「代飲」

真誠參與最重要。 不需要喝最多,

但展現出你願意融入當地文化,比喝多少更重要。

保持幽默與謙遜。 越南的飲酒文化輕鬆又富趣味,

適時展現幽默感,有助破冰。

注意區域文化差異。 北越(如河內)的飲酒文化比

南越(如胡志明市)更為強烈,後者較為現代與自由

 

懂喝,更懂談生意
雖然在越南做生意並不一定要「拼酒量」,但了解飲酒在文化中的角色

,能幫助台灣投資人打開合作的大門。

這不只是酒精的交流,更是情感與信任的橋樑。

一場飯局或許不能替代正式合約,但它能鋪好雙方願意簽約的情感基礎。

 

對於習慣講求效率與專業的台灣企業而言,

越南的溫情與彈性文化或許一開始讓人不太適應,

但只要有一點彈性與開放心態,這些熱情的「乾杯」

可能正是開啟長期合作關係的開始

圖片來源:外網